新聞專區

突破AI開發瓶頸 GPU 自動調度讓算力使用率極大化
AI 技術正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,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擴大對AI計算資源的投資,將其引入內部資料中心或使用雲端服務。然而,如何以經濟高效的方式管理這些關鍵資源,仍然是許多企業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挑戰。AI-Stack 解決了計算資源昂貴且有限的挑戰。它巧妙結合容器化技術、自動化排程、高性能計算以及分散式計算的概念,將其應用於深度學習領域,實現了高效能與成本效益的最佳平衡。

數位無限攜手合作夥伴亮相2025高雄智慧城市展 打造全方位AI生態解決方案
數位無限(INFINITIX)將於2025年3月20日至22日參與高雄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,攜手合作夥伴茂綸(Macnica)、圖睿科技(Graid Technology)及敦陽科技,共同呈現「驅動智慧生態,AI全生命周期管理」主題,提供企業快速落地的AI解決方案。數位無限執行長陳文裕表示:「我們秉持創新、領先、開放、永續的理念,與全球AI生態夥伴攜手打造繁榮的AI生態系統。期待透過本次展會,為企業提供最前沿的AI技術解決方案。」

首次進軍輝達GTC大會 數位無限攜手仁寶、茂綸等旗艦台廠參展
今年多家重量級台廠也加入展出,NVIDIA 認證的解決方案顧問全球夥伴成員「數位無限」(INFINITIX)獲合作夥伴仁寶電腦(COMPAL)、茂綸(Macnica Galaxy)邀約一同參與此次盛會,除創下數位無限首次參與 GTC 大會的里程碑,更藉此機會讓世界看見領先業界的 AI 基礎設施管理平台「AI-Stack」。

數位無限攜手友尚共創 GenAI 新時代 「AI-Stack」助力企業共創AI繁榮生態
專注於解決GPU算力資源調度與AI開發管理維運的一站式平台數位無限軟體 (INFINITIX Inc.),攜手大聯大友尚集團 (Yosun),於12月12日舉行「GenAI生態夥伴論壇-Taipei」,展示技術成果與核心產品服務。本次論壇匯聚了產業鏈的多位領導夥伴,包括群聯電子、美超微電腦、研華科技、滿拓科技、通泰克科技以及東擎科技,共同參與盛會,推動 GenAI 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。

算力缺口催生新產業 GPU管理效益受矚
AI算力資源缺乏,不僅催生GPU租賃服務,也促使部分業者投入GPU管理服務。成立於2003年的數位無限,從混合雲管理轉向GPU管理、GPU切分相關服務,也觀察到不少企業開始有建置小型算力中心、改革舊有機房的需求。

數位無限參與2024 AMD AI Solutions Day 展現 AI 無限進化新動能
「數位無限 INFINITIX」受邀參與 2024 AMD AI Solutions Day。本屆活動以「AI 無限進化.AMD 驅動未來」為主題,AMD 攜手業界領袖共同助力企業打造 AI 領先優勢,推動未來數位化轉型與創新。

數位無限進軍日本AI市場,成立INFINITIX Japan並參加東京CEATEC電子展,核心產品AI-Stack獲得高度關注
台灣AI軟體領導廠商數位無限INFINITIX今日宣布其日本子公司INFINITIX Japan正式成立

2024年度科技論壇Dell Technologies Forum 數位無限展示GPU管理解決方案軟實力
戴爾年度科技盛事—2024 Dell Technologies Forum,今年以「AI驅動‧加速創新」為主題,聚焦如何透過創新與人工智慧重新定義企業營運模式,實現效能優化、成本降低,並進一步激發業務創新潛力。

數位無限軟體 AI-Stack,1分鐘內急速產生AI開發環境
「欲使 AI 落地、跨進門檻,必須有效運用資源」數位無限軟體總經理陳文裕說,AI-Stack 不但有助強化資源分配,讓內部單位的費用攤提有所依據,更重要的,也兼具「自動供裝」優勢,能在短短 1分鐘內搭建出研究人員想要的開發環境,讓寶貴的 GPU 資源儘快投產運作,為機構產生最大貢獻。

數位無限Infinitix參與翔耀實業打造亞洲最先進的H200智慧算力中心
甫7月26日舉辦的「亞洲AI算力聯盟 AICC啟動記者會」正式宣布AICC的啟動,AICC是亞洲頂級的智慧算⼒中⼼,採用最先進的H200加速計算晶片。這項計畫標誌著台灣在人工智慧領域將邁出重要的一步,將大幅提升台灣在全球AI技術競爭中的地位。

數位無限與圖睿科技等AI大廠攜手參展COMPUTEX,展示強大 AI 算力應用吸引國際大廠兢相約訪
甫於年初完成億元募資的熱門 AI GPU 算力資源調度公司「數位無限 InfinitiesSoft」與全球知名 RAID 儲存技術公司「圖睿科技 GRAID」攜手合作,共同參與 6 月南港 COMPUTEX 國際電腦展。

數位無限軟體CloudFusion平台,憑藉多雲混合管理利基而聲勢躍起
數位無限軟體總經理陳文裕表示,在微服務趨勢下,多雲混合議題浮上檯面,無論企業自建的地端機房、三大公有雲平台,亦或在其他雲端虛擬機上打造的容器平台,都可能是Workload供裝的來源,使得相關配置作業變得越來越複雜,對於企業IT人員造成不輕壓力。